消毒湿巾以非织造布等为载体,依托纯化水与消毒剂的协同作用实现清洁消毒功能,广泛应用于人体、物体表面及医疗器械消毒场景。根据 WS/T 512-2016 与 T/WSJD 001-2019 等标准规范,其微生物控制水平直接决定产品有效性与安全性。然而,市场监管部门抽检数据显示,不合格消毒湿巾主要源于细菌菌落总数超标,其中纯化水系统生物膜污染是核心原因。在此背景下,结合 GB/T 27728 系列新国标要求,探索高效生物膜清除技术对行业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GB/T 27728.3-2024《湿巾及类似用途产品 第 3 部分:消毒湿巾专用要求》明确规定:消毒湿巾对自然菌现场试验杀灭率需≥90.0%,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微生物杀灭率≥99.9%;微生物培养中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落、致病性化脓菌及真菌菌落总数均不得检出。这一要求较旧标准更为严格,凸显对消毒湿巾微生物安全性的高度重视。
展开剩余72%消毒湿巾生产以纯化水为基础原料,其水质直接影响终产品微生物指标。根据生产流程要求,纯化水需经原水预处理、RO 逆渗透等多环节净化,最终水质微生物控制需远高于《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菌落总数≤100 CFU/ml”的要求。实践中,合格纯化水菌落总数需控制在极低水平(通常≤10 CFU/ml),且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以避免成为微生物污染源。
消毒湿巾生产水处理流程为“原水箱—增压泵—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树脂过滤器—保安过滤器—RO逆渗透膜系统—纯水箱—纯水增压泵—混床”。原水(自来水)本身携带微生物(符合 GB 5749-2006 标准的自来水仍可含≤100 CFU/ml 微生物),在管道输送与设备静置过程中,微生物易附着于内壁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具有极强抗性,可保护内部微生物免受常规消毒措施影响,成为持续的微生物污染源。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是纯化水系统生物膜中的典型致病菌,其代谢产物可导致水体异味,且易引发皮肤黏膜感染,生物膜脱落还会导致纯化水细菌菌落总数骤升,进而造成消毒湿巾终产品菌落总数超标,违背新国标“不得检出”的硬性规定。
湿巾企业常用的漂白粉、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虽能杀灭游离微生物,但无法穿透生物膜结构。检测中心数据显示,采用常规 CIP 流程后,管道内生物膜残留率仍高达 85% 以上,ATP 减率不足 50%,难以实现彻底消毒,导致微生物污染反复出现。
诺福作为无色无味的食品级杀菌抑菌剂,可完全溶解于水,其独特成分能穿透生物膜基质,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使用诺福浸泡后,管道生物膜菌落数大幅度降低。对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顽固性致病菌的杀灭率达99.999%,从源头阻断纯化水二次污染。
诺福能在消毒后形成长效抑菌环境,维持水体无菌状态。经其处理的纯化水可长期保持菌落总数≤10 CFU/ml,且无致病菌检出,完全满足消毒湿巾生产对水质的要求,确保湿巾水在配制、浸泡环节不引入微生物污染。
诺福具有食品级安全性,无毒性、无刺激性、无残留,不会影响湿巾 pH 值、含液量等关键参数,也不会与湿巾中的消毒剂成分发生不良反应。其消毒效果符合中国药典、FDA、欧盟等多项国际标准,为消毒湿巾达标生产提供合规保障。
在 GB/T 27728 系列新国标严格要求下,消毒湿巾微生物控制已成为行业质量竞争的核心环节。上门解决#纯化水系统生物膜污染,杀灭#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菌、#军团菌等200多种有害菌,保障湿巾#生产用水达标,#延长保质期,#菌落总数达标 技术方案 详询 郭工189 2283 0052
发布于:广东省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