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基国,从小就有着一颗歌唱的心,也曾幻想过成为明星的梦想,但命运对他并不宽厚。家境贫困,连初中都没读完,他不得不早早踏上了打工的道路,以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像许多打工人一样,肖基国做过各种工作,端过餐盘,站过流水线,也曾在保安岗位上度过了整整七年。这些年,他过得并不安稳,房子租来租去,总是为了一点微薄的收入,希望能为家里带来一些改变。
命运总是有些奇妙的转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肖基国发现自己竟然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长得极为相似。怀着试一试的心态,他闯入了短视频行业,没想到一炮而红,甚至被美国媒体提到过。他凭借“奥巴马中国版”这一标签走红,成为人们口中的“中国奥巴马”。
肖基国1984年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的一个偏远小村里,他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父母是普通农民,生活条件艰难,一家人依靠那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尽管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依旧期盼着孩子们能够有所成就,省吃俭用将三个孩子送进学校。肖基国和他的两个弟弟一直成绩优秀,孩子们很懂事,课余时间会帮父母干农活,寒暑假则忙着种地、养猪、喂鸡。
展开剩余80%然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家庭的负担也日益加重,狭小的土砖房成了家人生活的牢笼。土炕上挤满了五口人,屋顶上的窗户常年漏风漏雨,冬天寒冷刺骨,夏天湿气沉重。渐渐地,家里的经济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到肖基国初二那年,家里实在是无力继续供他读书,于是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决定把学费留给弟弟们。于是,他跟着村里的一些人来到了城市,开始了打工生涯。然而,年轻的肖基国瘦小,刚开始找工作时屡屡碰壁。
一番波折后,他终于来到了广州,并通过一位朋友找到了一份酒吧的杂工。酒吧虽然不提供住宿,但每餐一顿热饭,却也勉强支撑起了他当时的生活。他租住了一个简陋的集体宿舍,房租便宜,但日常开销几乎将他的收入消耗殆尽。肖基国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便辞去酒吧的工作,去了一家小饭店做端盘子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他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学会了如何看老板的脸色,也认识了不少本地的同乡朋友,找工作变得更为顺利,收入也有所增加。
一年后,肖基国终于在一座工厂找到了流水线的工作,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包吃住,每月还能寄钱回家。即便每天从早到晚都站在流水线上,体力上常常吃不消,但听到自己寄回家的钱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他也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尽管流水线工作单调乏味,且生活环境封闭,肖基国一度感到与社会隔绝,心里难免有些沮丧和迷茫。
直到2000年初,肖基国的同乡为他介绍了一份小区保安的工作。保安工作不像流水线那么繁重,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宿舍条件也较好,休息时间他可以在保安亭里坐着,跟周围的居民打打招呼,逐渐变得熟悉起来。肖基国性格机灵,待人热情,大家都喜欢他,渐渐地,他在这份工作中稳定了下来,也从一个稚嫩的年轻人,慢慢成长为一个英俊成熟的男人。
但保安工作带来的高强度日晒让肖基国的皮肤变得黝黑。为了方便打理头发,他剪了一个寸头,再加上一副浓眉大眼,略微丰润的嘴唇,整个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有一天,一个同事突然说他长得像美国总统奥巴马。起初肖基国并没有当回事,觉得不过是同事的一句玩笑话,可当这种说法传开后,更多的同事纷纷前来看他,纷纷表示他与奥巴马极其相似。
肖基国也开始对这个“奥巴马”这个形象产生了好奇,他回到家后找了一张奥巴马报纸对照着照镜子,试着模仿奥巴马的表情和动作。竟然发现自己与奥巴马的神态、姿势极为相似,连他自己也不禁惊叹起来。于是,肖基国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观看奥巴马的演讲视频,模仿他的语调和神态,尽管自己听不懂英语,但模仿的效果已经非常接近。
那时,短视频行业尚未发展起来,肖基国注册了一个平台账号,上传自己模仿奥巴马的视频和照片,渐渐地在网上积累了一些人气。期间,一家杂志找到了他,要求他模仿奥巴马拍照,当然是有报酬的。肖基国意识到,这或许是个不错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尝试特型演员的道路。于是,他辞去了保安工作,去了北京,开始面试各大广告公司和娱乐公司。
然而,尽管他有着出色的外形,但在演艺方面并不专业。语言、表演等方面的差距让他屡屡失败,直到他参加了选秀节目《快乐男声》的海选。虽然他没能凭借歌声打动评委,但因为外貌像奥巴马,还是引起了不少关注。肖基国从小就有着唱歌的梦想,但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始终未能实现。于是,当他发现自己像奥巴马且能吸引眼球时,他重新燃起了做歌手的梦想。
然而,尽管肖基国参加了多个选秀节目,始终未能如愿进入娱乐圈,最后他只能继续做些零散工作,勉强维持生计。直到2012年,肖基国参加了《中国梦想秀》。在这个节目中,他凭借出色的模仿奥巴马的表演,赢得了评委的认可。虽然唱功不够专业,但肖基国凭借一番精彩的表演,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注意。
通过这个节目,肖基国终于迎来了些许的知名度。许多地方电台开始邀请他做节目,甚至一些影视剧也邀请他做特型演员。然而,尽管如此,肖基国的事业并未像他预期的那样飞速发展,反而陷入了瓶颈。每个月寄回家的钱依旧没有太大变化,而家里因父亲不断修缮的老房子和日益增长的生活费用,令他倍感压力。
发布于:天津市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