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视网的报道,菲律宾最高法院近日作出了重要裁决,宣布不受理针对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弹劾指控。法院裁定,由于这些指控违反了宪法中关于“一年内只能提出一次弹劾”的规定,众议院在2026年2月前不得再次对莎拉·杜特尔特提出弹劾。此外,法院明确指出,参议院对这一弹劾案没有管辖权,而最高法院的裁决即时生效。这一决定意味着,针对莎拉·杜特尔特的弹劾程序在法律上彻底终止。
菲律宾的宪法明确规定,同一官员在一年内只能被提出一次弹劾请求。法院指出,众议院在2024年12月已收到三次针对莎拉的弹劾申请(虽然未正式提交),而2025年2月再次发起的弹劾显然违反了这一规定。最高法院认定,这种程序性规避行为实际上是在利用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尤其是众议院在处理过程中涉嫌威胁和贿赂,这进一步破坏了弹劾程序的公正性。
最高法院的裁定还强调,参议院在解决这些程序问题之前,并无权审理相关案件。尽管参议院曾尝试组建弹劾法庭,但由于众议院未提交合规的材料,且第19届国会任期已结束,实际弹劾案早已失效。法院的裁决,无疑是对菲律宾三权分立原则的再度强调,表明立法机构的权力行使必须严格遵守宪法的规定。
展开剩余71%这次弹劾案显然暴露了马科斯政府与杜特尔特家族之间日益加剧的权力斗争。马科斯政府试图通过弹劾削弱莎拉·杜特尔特的政治地位,因为她被认为是2028年总统选举的最强竞争者。与此同时,杜特尔特家族凭借在南部棉兰老岛的强大地方支持,巩固了参议院的席位,为莎拉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持。
最高法院的裁定,不仅让马科斯政府的“法律武器”失去了效力,也展示了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韧性。此举具有深远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法院通过对程序的审查,有效遏制了立法机构的权力滥用;另一方面,裁定强调了司法系统在菲律宾政治博弈中的独立性。这也并非最高法院第一次介入政治争议,早在2012年,首席大法官科罗那的弹劾案中,最高法院就曾支持弹劾,但这次则是首次依据“一年一弹劾”的规则驳回了指控,具有里程碑意义。
更值得注意的是,弹劾案背后也涉及外部势力的角力。马科斯政府近期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例如苏比克湾兵工厂计划),而莎拉·杜特尔特则对这种亲美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多次批评。这意味着,最高法院的裁决或许间接影响菲律宾的外交走向。如果莎拉在未来竞选总统,她可能会采取更加强调国家主权的政策,与马科斯政府的亲美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最高法院裁定生效,莎拉·杜特尔特不仅保住了副总统职务,且她的民意支持度逆势上升。民调显示,莎拉在棉兰老岛的支持率已高达67%,在全国范围内,她稳居2028年总统选举的领跑者。此外,杜特尔特家族通过中期选举进一步巩固了地方权力,老杜特尔特即便身处监狱,依然当选为达沃市市长,为莎拉未来的竞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裁定迫使马科斯政府重新审视其政治策略。一方面,通过司法手段打压政敌的做法已遭遇失败,可能需要转向经济议题来争取民意,尤其是通胀率高达12%、青年失业率达到37%的现状。另一方面,众议院议长罗穆亚尔德斯仍掌握着立法的主导权,未来可能通过修宪或其他立法手段继续向杜特尔特阵营施加压力。
尽管此次裁定暂时平息了政治风波,但菲律宾的深层政治矛盾依旧没有解决。家族政治、司法独立性、南北分裂等问题仍然存在。如果马科斯政府继续推行“去杜特尔特化”政策,可能会引发更为激烈的政治对抗,甚至威胁到宪政的稳定。
菲律宾的弹劾制度本是为了制衡权力,但实际上却常被用作政治工具。这一事件暴露了两大问题:一是弹劾程序的可操作性漏洞,尤其是“一年一弹劾”规则的模糊解释;二是三权分立机制的实际运作困境,立法和司法权力的边界仍然模糊。未来,如何通过修宪或判例来细化弹劾规则,避免类似争议的重演,将成为菲律宾宪政改革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最高法院的裁定不仅捍卫了宪法程序的严谨性,也对菲律宾政治生态进行了“压力测试”。这一裁决虽然暂时遏制了马科斯阵营的政治清算,但却为未来的权力博弈埋下了伏笔——2028年总统选举的序幕,已经在这一裁定中悄然拉开。
发布于:天津市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